血壓過低也是病?「5種疾病會讓你血壓過低」別忽視!

低血壓不再是小事,從腦部缺血、姿勢性昏倒,到餐後暈眩、失智風險,全都與它有關,醫師提醒5大疾病可能是低血壓元兇。

內容目錄

血壓太低不是虛?這5大疾病可能正在拖垮你身體!

你是不是常常覺得頭暈、眼前一黑、提不起精神?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是「體虛」,但其實,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後,可能是**血壓過低(低血壓)**在發出警訊!

更令人驚訝的是,根據美國心臟協會(AHA,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)的定義,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(mmHg)或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就屬於低血壓範圍,而這個數字並不像大家以為的「越低越健康」。

如果你已經符合上述標準,再加上經常性出現以下症狀,就要小心了:

可能症狀說明
頭暈目眩特別是在站起來或突然轉頭時
視線模糊常伴隨頭痛或黑視
乏力無力長期感到疲倦,甚至無法專注
心悸冒冷汗身體為了補償血壓低反而加快心跳
昏厥短暫喪失意識,多與血流不足有關

這些不只是生活小不便,更可能與以下5種疾病脫不了關係!


1️⃣ 腦部血流不足:小心大腦在缺氧!

當血壓過低,送到腦部的血液減少,會導致短暫性腦部缺氧。根據美國《Mayo Clinic》的臨床資料,長期腦部血流不足與認知功能下降、記憶力減退甚至增加失智症風險有關。

🧠 大腦是全身最需要血液供氧的器官,低血壓會讓它「餓著肚子」!


2️⃣ 心律不整或心臟疾病

某些**心臟傳導系統異常(如心房顫動)**會導致心臟無法有效輸出足夠血量,形成惡性循環。

📌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(NHS)建議,若有低血壓合併心跳過快或不規律,應立刻就醫,排除結構性心臟病變。


3️⃣ 內分泌系統異常:腎上腺、甲狀腺出問題

🕹️ 腎上腺功能不全(Addison’s Disease)與甲狀腺機能低下都是造成血壓異常的常見原因。

例如腎上腺無法正常分泌皮質醇時,會導致體內鈉流失、水分不足,直接影響血壓調控機制。

🔎 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這類疾病雖不常見,但延誤治療風險極高。


4️⃣ 感染性休克或敗血症

感染也會讓你「血壓掉到谷底」!在重症感染中,病原體釋放毒素會擴張血管、讓血液回流減少,進而形成敗血性休克(Septic shock)

🧬 常見於年長者、慢性病患與免疫力較低者,死亡率高達30%以上,必須立即住院治療!


5️⃣ 神經性疾病影響自律神經

帕金森氏症、多發性硬化症(MS)這類疾病會影響到控制血壓的神經系統,導致姿勢性低血壓(orthostatic hypotension),也就是站起來突然頭昏眼花。

🧩 自律神經失調常被誤解為壓力或情緒造成,其實背後有更深的神經退化機制。


✅ 如何知道自己是病態性低血壓?

雖然偶爾血壓偏低不算嚴重,但只要有症狀出現、或反覆發生,就不能輕忽。

你可以自我檢查以下幾點:

檢查項目異常指標解釋
血壓測量低於 90/60 mmHg建議使用醫療等級血壓計
起立測試姿勢轉換時血壓下降 > 20mmHg疑似姿勢性低血壓
心跳變化頻繁心悸或跳動不規律需進一步心電圖檢查
血液檢查電解質或皮質醇異常判斷是否有內分泌問題

✅ 哪些人更容易有低血壓疾病?

  • 老年人(尤其超過70歲)
  • 正在服用高血壓或利尿藥者
  • 長期營養不良或節食者
  • 有自體免疫疾病或神經性疾病者
  • 女性在生理期或懷孕期間(荷爾蒙波動)

🟡 這些族群應更定期檢查血壓,提早發現潛在問題。


小提示

低血壓不是虛弱那麼簡單,有可能是心臟、內分泌、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訊號。只要你有「持續頭暈、乏力、昏厥」等症狀,就應該及早檢查,別再以為只是小毛病!

低血壓比高血壓還危險?醫學實證這樣說

許多民眾聽到「低血壓」都會說:「哇,那你很健康耶!」但事實是,低血壓和高血壓一樣,都有潛在風險,而且低血壓有時候更容易被忽視,導致嚴重併發症悄悄上身。

高低血壓誰更危險?先看數據說話

比較項目高血壓低血壓
常見年齡中年後期至老年青年女性、老年人
警覺程度高,易引起注意低,常被忽略
潛在風險中風、心肌梗塞昏厥、腦部缺血
即時危險較慢性有昏厥或休克風險
併發症腎病變、眼底病變腦部認知退化、跌倒骨折

🔍 根據《美國醫學會雜誌(JAMA)》一項對超過50,000名病人的追蹤研究發現:

長期血壓低於 90/60 mmHg 的人群,在老年期的跌倒機率高出正常人2倍,且腦部萎縮風險顯著上升


為什麼低血壓容易被低估?

因為症狀不像高血壓那麼「兇猛」——不會直接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,但它是那種「慢慢讓你身體虛掉」的病。

🧡 常見但被忽略的症狀:

  • 睡醒後全身無力
  • 頭暈頻繁又找不到原因
  • 看醫生做檢查都正常,但還是一直累

其實這些都可能是低血壓慢慢在「消耗」你的體力與精神狀態。


小提示

低血壓不是年輕人的福利,也不是健康的象徵,若伴隨暈眩、乏力等症狀,一定要積極面對。研究證明,長期低血壓會讓你提早老化、提高失智風險!


你是天生低血壓體質?還是後天病因造成?

很多人說自己「從小就血壓低」,但真的是天生的嗎?還是其實是某種健康警訊被誤會成「體質」了呢?

如何區分「體質型」與「病理型」低血壓?

類型體質型低血壓病理型低血壓
發生時間青少年、青春期後中年後或突然發生
發生頻率有規律、可預測不規律、忽高忽低
身體狀態體能好、少症狀頻繁頭暈、昏厥
檢查結果多為正常範圍常見缺鐵、內分泌異常等
改善方式調整生活習慣可改善需進一步診斷病因

哪些情況要小心是「後天病因」?

📌 常見病理型低血壓誘因:

  • 貧血(缺鐵性貧血最常見)
  • 內分泌疾病(腎上腺、甲狀腺)
  • 長期營養不良(節食、挑食者)
  • 慢性病(糖尿病神經病變等)

👀 若你血壓本來正常,最近突然常常頭暈,或量出來的血壓變得很低,那就不是體質問題,而是「可能有病」。


小提示

真正的「體質性低血壓」通常沒什麼症狀,若你常感到疲倦、暈眩,可能是身體健康出問題,不要一味歸咎於「我天生就這樣」。


為什麼一吃飽就頭暈?小心是餐後低血壓警訊

吃飽飯後覺得昏昏沉沉、站起來腳軟?這不一定是吃太多,而是「餐後低血壓(Postprandial hypotension)」在搞鬼。


餐後低血壓是什麼?

根據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(Cleveland Clinic)說明,當人進食後,消化系統需大量血液參與消化,此時血壓會短暫下降。

📉 正常人會透過血管收縮補回血壓,但若調節失常,血壓就會「掉到谷底」。


誰容易有餐後低血壓?

  • 老年人
  • 糖尿病患者(自律神經異常)
  • 使用降壓藥者
  • 有帕金森病或神經系統疾病者

如何預防?

方法說明
分量少吃多餐避免一餐吃太多引起血壓劇烈變化
減少碳水高碳水食物容易讓血糖、血壓快速變動
餐後別馬上起身可坐著休息20分鐘,避免暈眩
喝水前先測血壓避免水分攝取過多引起反向反應

小提示

餐後頭暈不是老化正常現象,而是血壓調節出現問題。尤其高齡者、糖尿病患者更要警覺,控制餐後飲食節奏是避免危險的第一步!


長期低血壓會怎樣?不是虛弱這麼簡單

你可能以為低血壓就是「有點沒力氣而已」,但其實,長期處於低血壓狀態,會讓身體各系統「慢性缺氧」,而這些慢性影響不是靠補血補鐵就能解決。


長期低血壓對身體的影響

受影響部位後果
腦部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變差、失智風險提高
心臟心跳過快補償、導致心室肥大或心律不整
腎臟濾血效率下降,影響尿液與水分調節
骨骼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,尤其在老年人
腸胃道消化不良、便秘、營養吸收降低

醫學研究怎麼說?

🔬 根據《英國醫學期刊(BMJ)》的報告:

血壓長期維持在 85/55 mmHg 以下者,其腦部萎縮機率增加48%,並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生物指標異常有關。


小提示

長期低血壓會讓身體處於「微型缺氧狀態」,對腦、心、腎都是長期慢性損害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!


低血壓與高血壓交替出現,是什麼身體警訊?

有些人早上血壓低,晚上卻飆高;有時吃飯後很低,情緒一激動又升高,這種「血壓忽高忽低」的情況,不只是神經太敏感,而是可能出現「血壓調節障礙」。


血壓波動大的背後原因

  • 自律神經系統失衡
  • 腎上腺壓力荷爾蒙異常
  • 藥物劑量不穩
  • 睡眠與作息混亂

常見疾病連動:

疾病名稱說明
糖尿病神經病變影響自律神經、導致血壓不穩
心臟瓣膜病心輸出量不穩定造成血壓忽高忽低
腎上腺腫瘤荷爾蒙分泌過多使血壓劇烈變化

📌 這些情況不只讓你生活不便,更可能提高腦出血或昏倒的風險。


小提示

血壓不是靜態數字,若你的血壓「早晚差異大」「忽高忽低」,建議量測時搭配記錄生活事件,協助醫師找出真正原因!

女性低血壓風險高?月經與荷爾蒙的影響不容忽視

許多女性從青春期開始就自覺「容易頭暈、手腳冰冷」,這不是虛弱,而是性別與荷爾蒙結構讓女性本就容易低血壓。尤其在生理週期、懷孕或更年期時,低血壓問題可能變得更明顯。


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容易低血壓?

🔬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資料,女性的血壓基線普遍比男性低,原因有以下幾項:

  1. 女性賀爾蒙(Estrogen)具血管擴張作用,讓血管更容易放鬆。
  2. 女性體脂比例高、水分較少,導致血容量略低。
  3. 月經期間失血,會進一步降低血壓與血氧。

生理期對血壓的影響:

生理階段血壓狀態變化可能症狀
排卵期前血壓略上升精神集中、活力佳
排卵期後血壓略下降頭暈、疲倦
經期血壓明顯偏低無力、腹部悶脹、暈眩

📌 建議女性在經期時減少久站與過度運動,避免低血壓造成跌倒或暈厥。


小提示

女性體質本就較易血壓偏低,尤其月經與荷爾蒙波動時更明顯,理解自己的週期變化,能幫助你提早調整飲食與作息,遠離暈眩困擾。


低血壓真的會突然昏倒?醫學機制完整揭露

「走一走突然昏倒」、「排隊排到一半就倒下」──這些不是偶然,可能是**姿勢性低血壓(Orthostatic Hypotension)**在發作。


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?

指的是「從坐著或躺著突然站起來時,血壓快速下降導致暈眩甚至昏厥」。

🔍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(AHA)定義,只要站起來後血壓收縮壓下降 ≥20 mmHg、舒張壓下降 ≥10 mmHg,就符合診斷。


為什麼會突然昏倒?

👣 血液因重力集中在下肢,但血管收縮反應不及時,導致腦部暫時缺血而昏倒。

容易發生在:

  • 體液不足(脫水、流汗多)
  • 使用降壓藥或利尿劑
  • 糖尿病神經病變
  • 老人自律神經退化

如何預防姿勢性低血壓?

預防方法說明
緩慢起身坐著時先活動四肢,再慢慢站起
足夠水分每日喝水2000ml以上,維持循環量
飲食攝鈉醫師建議下可略為增加鹽分攝取
穿彈性襪防止血液積聚於腿部

小提示

姿勢性低血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,忽略的話可能跌倒重傷。養成慢慢起身、補水的習慣,就是避免突然昏倒最簡單的預防法。


吃藥控制高血壓,結果變低血壓?可能是這3種錯誤

不少人原本是高血壓病患,但吃藥吃到「整個人軟綿綿」,甚至出現低血壓症狀。這其實可能是降壓藥物劑量不當或用法錯誤


降壓藥造成低血壓的3大原因:

1️⃣ 劑量過高或未個人化調整
🔹 降壓藥是需要依個人狀況動態調整,長期使用不檢視,很容易降過頭。

2️⃣ 混用多種降壓藥未監控血壓變化
🔹 鈣離子阻斷劑(CCB)、ACE抑制劑、利尿劑等若合併使用,未調整比例會導致血壓過度下降。

3️⃣ 脫水或營養不良導致藥效放大
🔹 高溫、運動後、身體脫水時血容量減少,藥物效果加強導致低血壓。


正確的用藥行為:

建議行為原因
定期監控血壓找出趨勢變化,調整藥量
多喝水、補足電解質降低突發低血壓風險
定期回診檢視藥物是否仍適合

📌 一旦發現服藥後出現暈眩、噁心、體力明顯下降,應立即回診調整!


小提示

降壓藥並非一吃就終生不變,身體狀態改變、季節變化或生活習慣改變,都會影響藥效與需求,切勿自行調整藥量,更不能長期忽視低血壓症狀!


天氣變冷血壓也變低?冷熱影響血壓的科學原因

你有發現天氣一變冷,整個人變得昏沉、手腳發涼、甚至血壓也下降了嗎?事實上,氣溫的確會影響血壓波動


天氣怎麼影響血壓?

🌡️ 在冷天時,血管會收縮以保暖,反而會讓部分人血壓升高;
但也有另一派人,尤其低血壓體質者,在冷天因為血液集中於核心器官,周邊循環變差,血壓反而更低


為什麼會這樣?

根據《英國心血管協會(BHF)》資料,氣溫每下降1°C,平均血壓會有0.6mmHg 的變化,尤其在清晨與深夜波動最大。

🔍 血壓變低的族群常見:

  • 體脂較低者
  • 長期低血壓患者
  • 手腳冰冷症患者
  • 有自律神經問題者

如何因應天氣血壓變化?

方法具體行動
穿保暖衣物特別是脖子與手腳部位
避免空腹外出吃些熱量高的小點心預防暈眩
室內暖氣維持22°C以上減少室內外溫差刺激
起床前先活動四肢預防清晨血壓下降

小提示

血壓對氣溫相當敏感,別以為「冬天低血壓是正常的」,其實這是危險信號,尤其清晨與深夜的波動最需要防範。


血壓過低會不會中風?醫學研究揭露風險

很多人都知道「高血壓會中風」,那低血壓呢?會不會也中風?答案是——會,而且可能更難察覺


低血壓與腦部血流不足有何關係?

根據《Lancet Neurology》期刊指出,低血壓會導致大腦灌流(Cerebral perfusion)不足,若腦部某區域長期供血不足,會引發「缺血性中風」。

🧠 尤其是血壓波動劇烈者,更容易在夜間或清晨發生小中風,卻因症狀輕微而被忽略。


哪些人因低血壓而增加中風風險?

  • 長期血壓低於85/55 mmHg者
  • 有心律不整者(如心房顫動)
  • 正服用降壓藥者(劑量不當)
  • 腦部已有缺血病史者

如何降低風險?

預防措施實用建議
定期監控血壓特別是睡前與清晨
飲食均衡攝鹽鈉與鉀維持平衡防止血壓崩落
適量運動增強心肺與血管彈性
定期健檢特別是心電圖與頸動脈超音波

小提示

別以為中風只發生在高血壓族群!低血壓雖然看起來「沒壓力」,但長期缺氧讓腦部更脆弱,當你老年時,可能一個暈眩就中風了。

感冒時吃降壓藥會變低血壓嗎?醫學建議看這篇

當你感冒發燒時,是不是還照吃降血壓藥?但吃完後卻覺得頭暈、無力、甚至想吐?其實這不是你想太多,而是感冒期間身體代謝與循環改變,可能讓降壓藥效果加乘,導致血壓過低。


感冒影響血壓的機制

1️⃣ 發燒→血管擴張:體溫升高時,皮膚微血管擴張幫助散熱,這會讓血壓自然下降。

2️⃣ 吃不下→電解質失衡:感冒時飲食量減少,鈉、鉀、水分攝取不足也會使血壓更低。

3️⃣ 用藥交互作用:某些感冒藥成分如抗組織胺、退燒藥,會加強降壓藥的作用或導致脫水,進一步降低血壓。


哪些人特別要注意?

高風險族群建議
長期服用多種降壓藥者感冒期間應與醫師確認是否暫時減藥
年長者(>65歲)較不耐低血壓,需密切監測
感冒合併腹瀉者易造成脫水性低血壓
同時服用利尿劑者增加脫水與電解質流失風險

醫學建議:

  • 感冒時量測血壓頻率可略為增加。
  • 若出現明顯暈眩、站不穩,應考慮暫時調整藥物。
  • 切勿自行停藥,需與醫師確認後處理。

小提示

感冒期間身體水分與代謝變化劇烈,降壓藥效可能加乘而導致低血壓,建議多喝水、量測血壓並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劑量。


血壓過低還能喝咖啡嗎?提神還是更危險?

低血壓的人是不是應該每天來杯咖啡提神醒腦?這是很多人的習慣,但真相是:咖啡對血壓的影響短暫且因人而異,有些人喝了血壓會回升,有些人卻出現心悸、頭暈。


咖啡會讓血壓上升嗎?

根據《美國心臟學會》研究指出:

咖啡因在飲用後30~60分鐘內會導致血壓上升5~10 mmHg,但持續時間僅1~3小時,之後回到基準。


咖啡對低血壓者的潛在影響:

正面效應潛在風險
刺激中樞神經,使精神提升過量可能導致心悸或心律不整
短暫升壓,減少昏眩利尿作用加強可能造成脫水
改善早晨起床暈眩狀況長期依賴會讓身體對咖啡因耐受

誰應該避免靠咖啡提振血壓?

  • 有心律不整病史者
  • 腸胃敏感、咖啡因代謝慢者
  • 高齡者腎功能不佳者(利尿副作用明顯)

✅ 建議改為少量多次、選擇含量低的淺焙咖啡低咖啡因選擇


小提示

咖啡不是低血壓的治療方式,只能短暫提神。若你每天靠它撐精神,反而會讓血壓更難穩定,建議搭配規律飲食與作息才是長久之計。


低血壓能喝茶嗎?這5種茶最好避開

不少人改喝茶代替咖啡,認為較溫和。但你知道嗎?不同種類的茶對血壓的影響也不一樣,甚至有些茶會讓你越喝越暈!


哪些茶對低血壓者比較不友善?

茶類原因
薄荷茶擴張血管、降壓效果明顯
甘草茶影響鉀離子,可能造成血壓不穩
洛神花茶含豐富多酚,具降壓效果
茉莉花茶含低量咖啡因但偏寒性,體虛者應避免
檸檬茶微弱利尿作用,影響血容量

建議選擇這些茶飲:

紅茶:含適量咖啡因,提神不易心悸
烘焙烏龍茶:茶性溫和,對腸胃友善
黑豆茶:補氣血、支持循環,適合低血壓族


小技巧:

  • 喝茶不空腹:避免刺激腸胃
  • 適量為宜:每日1~2杯即可,不需過度依賴
  • 選擇微溫飲用:可避免刺激血管收縮過快

小提示

不同茶種對血壓影響大不同,低血壓族群應避免過度攝取擴張血管或利尿類茶飲,選擇溫和、補氣型茶更安心。


低血壓的人可以補鐵嗎?不是貧血也有效?

許多低血壓患者會說:「我是不是缺鐵啊?」其實雖然低血壓與缺鐵性貧血(Iron-deficiency anemia)常常一起出現,但兩者不是絕對連動


低血壓 ≠ 一定缺鐵,但可能有關

📌 鐵質主要負責製造血紅素、運送氧氣,若缺鐵,紅血球攜氧能力下降,會導致頭暈、倦怠,症狀與低血壓類似


什麼情況下要考慮補鐵?

狀況建議
血壓偏低+臉色蒼白+指甲脆裂應檢查血中鐵質與血紅素含量
女性月經量大、常頭暈補鐵有助於減緩相關症狀
植物性飲食者吸收率低,建議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

補鐵的方法與注意事項:

  • 飲食補充:牛肉、豬肝、黑芝麻、菠菜
  • 避開茶、咖啡:避免抑制鐵吸收
  • 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:如柳橙汁、奇異果

小提示

補鐵對於「有鐵質缺乏」的低血壓族群有幫助,但不是萬靈丹,建議先驗血確認是否缺鐵,再決定是否補充,才不會吃錯方向。


長期低血壓如何改善?5種生活改變讓血壓回穩

如果你是長期低血壓的人,天天都覺得無力、頭暈,這代表你的身體一直處在「供氧不足」的狀態。不過別擔心,只要從生活習慣下手,是有機會調回來的!


有效改善低血壓的5種方法

1️⃣ 吃夠鈉,但不要過量
📌 不要迷信無鹽飲食,低血壓者反而需要一點鹽分維持血容量。

2️⃣ 分段飲水,每次少量多次
📌 避免一次灌水太多造成利尿過度,讓血壓掉得更快。

3️⃣ 規律運動強化心肺
📌 每週3~5次中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。

4️⃣ 充足睡眠與穩定作息
📌 自律神經穩定,能幫助血壓自我調節。

5️⃣ 搭配按摩與熱敷
📌 尤其是腳底與背部交感神經區,有助於末梢循環。


飲食調整也很重要:

推薦食材原因
堅果類富含鉀與健康脂肪,穩定神經
雞蛋、紅肉鐵質、維生素B群幫助製造紅血球
豆腐、海帶提供天然鈉與礦物質
香蕉補充鉀與自然能量

小提示

長期低血壓靠「養」才能穩定,別再熬夜、節食、只靠提神飲料應急,打造良好生活節奏,才是低血壓者的真解方。

運動反而讓你血壓更低?錯誤姿勢可能害慘你

你是不是也遇過「運動完血壓不升反降,甚至出現頭暈想吐」的情況?明明是為了健康而運動,怎麼反而讓血壓更低?


為什麼運動後血壓會更低?

1️⃣ 血管擴張延遲收縮:運動完血液集中在四肢,但血管無法快速收縮,血壓反而持續偏低。

2️⃣ 排汗過多導致脫水:水分與電解質流失,血容量下降。

3️⃣ 體位改變太快:做完運動馬上躺下或起身,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。

🔍 根據《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)》的建議,低血壓患者運動完應至少緩和活動5分鐘再靜止,避免瞬間頭暈。


哪些運動會讓血壓掉更快?

運動類型血壓影響
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運動後血壓劇烈波動,低血壓者不適合
熱瑜伽高溫+大量排汗易造成脫水性低血壓
靜態拉筋過度放鬆導致血液下移,易頭暈
爬山氣壓變化+體力消耗大,需特別注意補水

如何安全運動不暈倒?

  • 使用壓力襪穩定下肢血流
  • 運動前1小時補充水分與少量碳水
  • 結束後採「站立式降溫」避免躺平
  • 預先評估天氣與室溫,避免在悶熱環境中劇烈活動

小提示

運動固然有益健康,但低血壓者務必掌握強度、時間與姿勢,才不會讓運動變成「昏倒危機」,記得慢慢開始、慢慢結束!


低血壓的飲食原則:原來這些食物才是關鍵

你知道嗎?低血壓其實可以透過飲食慢慢調整改善。只要選對食物,就能幫助血壓穩定不上上下下。


低血壓族群飲食守則 3 大原則

1️⃣ 補充鈉與水分
✅ 鈉能幫助血液維持壓力,水分補足血容量。

2️⃣ 補充鐵與維生素B群
✅ 有助紅血球生成,改善因氧氣不足導致的疲倦。

3️⃣ 選擇低升糖、分量適中食物
✅ 穩定血糖變化,避免餐後血壓劇烈波動。


推薦的食材清單

類別建議食物原因
鐵質牛肉、豬肝、紅豆幫助製造紅血球
B群全穀類、燕麥、酵母粉改善神經與代謝功能
鹽分海帶芽、味噌湯、醃漬小菜適量補鈉但不攝太鹹
高鉀香蕉、番茄、馬鈴薯幫助維持心律穩定
補水黑木耳、冬瓜湯、湯品補充血容量與電解質

飲食錯誤要避免:

🚫 完全無鹽飲食:過度清淡反而讓血壓更低
🚫 一餐吃太多:暴飲暴食導致餐後血壓下降
🚫 空腹喝大量咖啡:易導致脫水與心悸


小提示

低血壓並不代表不能吃鹹,只要掌握「適量補鈉、穩定血糖、補鐵補水」的原則,就能讓血壓慢慢穩起來,體力也會跟著回來!


哪些食物會讓血壓瞬間降低?低血壓族要當心

不少人早餐喝杯茶、吃個水果就出門,但你知道嗎?某些食物吃下去,血壓可能瞬間掉下來,讓你一早昏沉、甚至頭暈眼花。


這些食物會讓你「瞬間低血壓」:

食物降壓機制說明
西瓜高鉀+高水分利尿作用強,易導致脫水
洛神花茶擴張血管含豐富多酚具降壓效果
甘草擾亂電解質導致血壓劇烈波動
葡萄柚影響藥物代謝降壓藥效果放大,易出現低血壓
燕麥+蜂蜜高升糖指數餐後易血壓急降,尤其空腹吃時

早餐這樣吃更安全:

✅ 麵包搭配雞蛋、少許海苔或起司
✅ 熱開水中加入幾滴鹽水或檸檬汁
✅ 水果選擇香蕉、蘋果,避免利尿性水果空腹吃


小技巧:

  • 血壓偏低者盡量避免單吃水果當早餐
  • 餐前可先喝溫湯或補點鹽分作準備

小提示

某些健康食物雖然營養豐富,但對低血壓者卻可能是「隱藏地雷」,注意時間、搭配與體質反應,是安全進食的關鍵。


低血壓可以跟香蕉一起吃嗎?鉀離子會影響嗎?

香蕉是人人愛吃的營養水果,但低血壓族群常常會問:「吃香蕉會不會讓血壓更低?」


香蕉與鉀離子對血壓的影響?

🍌 香蕉富含鉀離子(Potassium),而鉀的作用是:

  • 幫助身體排除多餘鈉離子
  • 放鬆血管平滑肌、促進血管擴張

這些作用對高血壓者來說很好,但對血壓本來就偏低者,可能會造成血壓進一步下降。


那低血壓可以吃香蕉嗎?

✅ 可以吃,但要搭配含鈉食物或在運動後補充會比較安全。


食用小建議:

建議時間搭配建議
運動後搭配鹽水、牛奶或堅果一起吃
早餐時與蛋白質、澱粉類一同攝取
空腹時建議搭配鹽味蘇打餅或濃湯減少暈眩風險

📌 不建議單吃2根以上香蕉,特別是早上剛起床、血壓偏低時。


小提示

香蕉是好東西,但低血壓族群要控制吃的時間與方式,搭配含鹽或蛋白質食物,才能吃得安全、補得營養!


低血壓可以喝牛奶嗎?鈣與血壓的關係你可能不知道

牛奶營養豐富,但不少低血壓族群喝完後反而覺得更想睡、甚至暈眩,這是為什麼?


鈣對血壓的影響是雙面刃

🧬 鈣(Calcium)與血壓調控有關,它能:

  • 幫助血管收縮,維持張力(有助穩壓)
  • 但搭配蛋白質與色胺酸,會促進副交感神經,讓人更放鬆甚至嗜睡

牛奶可能帶來的問題:

情況血壓影響
空腹喝大量牛奶血糖迅速下降、低血壓機率上升
飯後喝牛奶增加血管擴張機率
睡前喝牛奶可能造成血壓過低導致夜間暈眩

正確喝法:

✅ 建議與正餐一同飲用
✅ 每次200~250ml,避免過量
✅ 可搭配燕麥、堅果類延緩吸收速度


小提示

牛奶雖營養但也會影響血壓平衡,低血壓族群喝得對才能發揮好處,建議避開空腹與睡前時段,適量搭配其他食物最安全!

有高血壓家族史卻變低血壓?可能是隱性疾病警訊

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——家族裡幾乎都有高血壓,但你反而「血壓很低」?很多人以為自己「幸運逃過」,但其實這可能是隱藏的身體警訊,不能掉以輕心。


為什麼會出現「反差血壓」?

這種現象有時並不是「例外體質」,而是以下潛在因素在作祟:

1️⃣ 自主神經異常:體質上對壓力與血管收縮的調節力較弱
2️⃣ 代謝疾病(如糖尿病前期):初期會出現血壓不穩,甚至偏低
3️⃣ 內分泌疾病:腎上腺功能低下導致無法正常分泌升壓激素


有這些狀況更要注意:

狀況潛藏風險
血壓低但常常心悸心律不整、心輸出異常
體重明顯減輕且食慾低落腸胃或甲狀腺問題
血壓早上正常、下午異常偏低腎功能或荷爾蒙波動問題
血壓變化與情緒高度關聯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

📌 建議進一步做:腎上腺功能檢查、心電圖、自律神經檢測


小提示

家人都有高血壓你卻異常偏低?這不是「天生體質不同」就能解釋,請務必進一步檢查是否藏有慢性病初期、荷爾蒙問題或神經系統異常。


吃太少導致低血壓?節食族必看真相

為了瘦身、維持體態,很多人長期「吃得很少」,甚至不吃早餐,這樣的生活方式,很容易導致能量與電解質攝取不足,形成低血壓風險


吃太少怎麼會導致血壓低?

🧬 血壓是靠「血容量 + 血管張力 + 心輸出量」維持,而以下三點會出現問題:

  1. 熱量攝取不足 → 體內產能下降,心臟無法有效輸出
  2. 缺乏鈉、鉀等電解質 → 水分無法有效保留,血液量下降
  3. 蛋白質不夠 → 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與血漿

節食類型風險排行

飲食法血壓下降風險
長期生酮(無鈉無澱粉)
間歇性斷食(空腹>16小時)中高
全素或極低熱量飲食中高
正常熱量但缺水飲食

📌 尤其女性與年輕族群,節食導致血壓掉太快,昏倒風險高!


飲食建議:

  • 每日攝取熱量不少於基礎代謝率
  • 運動前後補水+適量碳水
  • 每週補充含鐵與B群食材(如豆腐、牛肉、紅藜)

小提示

不是每種瘦身法都對你身體好,節食容易造成低血壓、昏眩甚至代謝混亂,別讓體重掉得快,健康也跟著掉了!


壓力過大會不會導致血壓過低?心理與生理關聯解析

大家都知道「壓力大會讓血壓升高」,但你知道嗎?有些人面對壓力反而會血壓偏低,甚至出現頭暈、心悸、呼吸變淺等症狀。


壓力導致低血壓的機制是?

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說法,長期壓力會使自律神經系統失調,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平衡時,就會出現血壓異常情形。


常見的壓力型低血壓症狀:

症狀解釋
一緊張就想暈倒壓力使血管放鬆,血壓急降
情緒緊繃時手腳發涼血液回流不足、外周血流下降
一聽到壞消息就腿軟瞬間副交感神經主導、壓力荷爾蒙大幅波動

誰容易出現壓力性低血壓?

  • 情緒敏感、易焦慮族群
  • 高壓環境工作者(如客服、醫護)
  • 睡眠不足+情緒失衡者

改善方式:

✅ 建立睡眠規律
✅ 運用腹式呼吸、冥想調節情緒
✅ 食用含鎂食物(堅果、菠菜)幫助神經穩定


小提示

長期壓力不只是心累,也可能讓你「血壓往下掉」。情緒穩定才是血壓穩定的第一步,別忽略內心狀態對生理的深層影響。


懷孕時低血壓會影響胎兒嗎?媽媽們注意

懷孕期間出現低血壓,其實很常見,尤其是在孕期中期到末期。根據《美國婦產科學會(ACOG)》報告,大約有15~20%的孕婦會有明顯低血壓現象


為什麼懷孕容易低血壓?

🤰 身體要供應胎兒更多血液,導致血管擴張、血容量分配變化,心輸出量短暫失衡。


常見孕期低血壓症狀:

  • 起身頭暈
  • 突然感到呼吸不順
  • 平躺時壓到下腔靜脈造成「仰臥壓迫症候群」

對胎兒的潛在風險:

血壓狀況對胎兒可能影響
長期低於90/60胎盤灌流不足,影響胎兒氧氣與養分供應
姿勢性低血壓增加跌倒風險,危及母胎安全
合併貧血雙重缺氧,胎兒生長遲滯風險上升

📌 建議每次產檢都監測血壓與胎兒生長指標


建議孕媽咪這樣做:

  • 每日分6餐進食,避免血糖與血壓劇烈變動
  • 避免久站與快速改變姿勢
  • 喝足水+補充電解質,尤其在夏季更要注意水分流失

小提示

孕期低血壓是常見但不容忽視的變化,觀察是否影響胎兒與自身安全,配合醫師追蹤與正確姿勢管理,才能順利安胎。


血壓過低會影響記憶力與腦功能嗎?

你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忘記事情?做事難以集中注意力?如果你同時有血壓偏低的問題,這兩者其實可能是有關聯的


腦部功能與血壓有何關聯?

🧠 大腦是人體耗氧量最大的器官之一,每分鐘需輸送約15%心輸出血液。若血壓太低,會導致「慢性腦部供血不足」。


低血壓造成的神經症狀:

症狀可能原因
腦霧、健忘長期灌流不足影響記憶區域(海馬迴)
無法集中精神缺氧造成神經傳導效率下降
睡醒後無法馬上清醒腦部低壓狀態延續,無法迅速切換神經狀態

🔬 根據《Neurology》期刊指出,低血壓者在老年時期罹患輕度認知障礙(MCI)與阿茲海默症風險比一般人高約 1.8 倍。


哪些人更要注意?

  • 60歲以上長者
  • 血壓波動大的人
  • 有貧血或心臟病史者

改善建議:

  • 每日定時量測早晚血壓,觀察腦部清醒感與血壓關聯
  • 加強鐵質與維生素B12攝取(幫助神經傳導)
  • 適量補水+運動刺激腦部血流

小提示

血壓低不只是昏,還會讓你變得「腦頓頓」。若你最近記憶變差、容易分心又血壓偏低,務必檢查腦部血流與營養是否足夠!

為什麼老人容易低血壓?不是老化這麼簡單

很多人以為「年紀大,血壓自然會高」,但其實有不少長輩的血壓卻是「異常偏低」。事實上,高齡者低血壓的問題非常常見,且風險遠比想像中嚴重


老人為什麼容易低血壓?

1️⃣ 血管彈性降低:老化讓血管無法快速調整壓力
2️⃣ 心輸出量變差:心臟收縮力下降,血流量降低
3️⃣ 服用多種藥物:常見的心臟病、高血脂、糖尿病藥物皆可能讓血壓下降
4️⃣ 體內水分較少:老年人感受口渴的能力變弱,容易脫水性低血壓


特別容易出現的情況

情境血壓變化
清晨起床最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、昏倒跌倒
洗澡時熱水刺激血管擴張,血壓快速下降
飯後1小時內出現餐後低血壓,會頭暈、步態不穩
夜間睡眠時血壓過低導致腦部缺氧,增加失智風險

📌 根據《英國老年醫學會》統計,65歲以上長者中,約有30%曾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相關跌倒事件。


家屬可以做什麼?

✅ 幫助長者建立規律喝水習慣
✅ 測量血壓時,記錄「坐姿→站姿」數值
✅ 注意藥物副作用是否導致低血壓
✅ 廁所與浴室放置扶手、防跌設備


小提示

老人低血壓不是小事,跌倒一次就可能造成骨折、失能,甚至喪命。記得協助家中長者觀察清晨、飯後、洗澡前後的血壓變化,守護他們的生活品質。


如何正確量低血壓?這3個時機點最準

你以為一天量一次血壓就夠了嗎?其實若你懷疑自己有低血壓或血壓波動不穩問題,正確的量測時機與姿勢就非常重要。


哪些時間最容易「量出真相」?

測量時機為什麼重要
起床後5分鐘內清晨血壓是身體真實壓力的反應指標
飯後30~60分鐘可判斷是否有餐後低血壓傾向
久坐後剛站起來時測試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問題

📌 建議每天至少量測2~3次,並記錄「測量時間、身體姿勢、情境與症狀」。


正確量法 5 步驟:

  1. 坐姿放鬆 5 分鐘
  2. 手臂與心臟同高
  3. 血壓計袖帶綁緊(但可塞入1指)
  4. 不說話、不移動
  5. 測完靜坐5分鐘後站起再量一次(檢測姿勢變化)

哪種血壓計比較準?

電子上臂式血壓計優於手腕式
✅ 通過美國心臟協會或歐盟CE認證者更可信
✅ 不要每天用不同品牌或位置量測,易出現誤差


小提示

血壓不是「量一次就定生死」,關鍵在於「趨勢+情境+感受」,找到最容易出問題的時段來量,才能幫助你及時發現低血壓的蛛絲馬跡!


你知道血壓標準值也有下限嗎?別只在意高血壓

大家都知道血壓超過 140/90 是高血壓,但很少人知道,低於 90/60 就是低血壓了,而且這不是「你比較健康」,而是潛在風險的開始。


世界各國對低血壓的定義:

國家/組織定義
WHO(世界衛生組織)收縮壓 <90 mmHg 或 舒張壓 <60 mmHg
AHA(美國心臟協會)同上,但須伴隨臨床症狀才診斷為病態
台灣衛福部建議血壓偏低需觀察是否有暈眩、無力等症狀再判斷是否治療

低血壓不是「越低越好」!

🧠 腦部、腎臟、心臟的運作都仰賴穩定的血流
📉 血壓太低,灌流不足,會導致慢性器官功能退化


「低血壓有症狀」的警訊:

  • 頭暈、看不清楚
  • 早上起不來、晚上容易疲累
  • 食慾差、腸胃蠕動慢
  • 手腳冰冷,心跳無力感

小提示

別再只追求「血壓越低越好」!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壓力的範圍,只要低於標準又出現症狀,就該被認真對待與調整。


血壓數字看不懂?一張圖教你判斷低血壓危險區

你是不是每次看血壓數字都只注意「收縮壓」?其實兩個數字都很重要,尤其是舒張壓過低時,才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危機!


血壓兩個數字代表什麼?

血壓類型含義正常範圍
收縮壓(上壓)心臟收縮時壓力90~120 mmHg
舒張壓(下壓)心臟放鬆時壓力60~80 mmHg

📉 當下壓低於60 mmHg,即使上壓正常,也可能是腦部、腎臟供血不足的徵兆。


血壓區間速查圖:

血壓數字解讀
≥140 / ≥90高血壓
120139 / 8089高正常值,需觀察
90119 / 6079正常血壓
85~89 / <60下壓偏低,觀察中
<90 / <60低血壓,須留意症狀

🟥 最危險的是:「正常上壓+過低下壓」組合!


該怎麼記錄與觀察?

  • 每週畫出血壓圖表,觀察數值趨勢
  • 標記症狀出現時的血壓數據
  • 長期偏低者建議至心臟內科評估心臟輸出功能

小提示

看不懂血壓數字可能讓你錯過重要健康警訊。別再只看「上面那個數字」,一起注意「下壓」是否也過低,才能真正掌握身體狀態!


長期頭暈頭痛?不是貧血,是低血壓在作怪

你總是覺得頭暈?一站起來就覺得天旋地轉?有人會懷疑是不是「貧血」,但其實,很可能是低血壓惹的禍!


怎麼區分貧血與低血壓引起的頭暈?

頭暈原因貧血低血壓
臉色蒼白明顯可有可無
心跳快常見可能出現
呼吸急促常見偶爾
體位改變加劇少見非常常見
合併耳鳴、眼前一黑偶發常見症狀

📌 最好的判斷方法是:量血壓、做血液檢查(Hb值),確認是哪一種問題。


為什麼低血壓會引發頭痛?

  • 腦部灌流不足:長期缺氧引發慢性壓力型頭痛
  • 血壓波動劇烈:會刺激顱內血管擴張收縮,引發血管性頭痛

改善方法:

✅ 改善睡眠、作息
✅ 多攝取富含鐵與B群的食物
✅ 每天早上起床前深呼吸+緩慢起身
✅ 每週記錄頭痛頻率與血壓數據


小提示

一直頭暈、頭痛不一定是貧血,常常是血壓太低!只要搭配正確的檢查與飲食生活調整,你可以遠離每天頭暈腦脹的痛苦!

睡覺睡到一半會頭暈想吐?是低血壓還是腦部問題?

你是不是曾經半夜醒來突然頭暈、想吐、甚至喘不過氣?如果你沒有吃壞肚子、也沒有心律不整,那這種「夜間症狀」很可能跟血壓過低有關。


為什麼睡覺時會血壓過低?

🛌 在我們進入深層睡眠時,自律神經會讓心跳與血壓降低,這是正常的生理過程。

但以下幾種人,這種「降壓反應」可能太過激烈:

  • 長期低血壓體質
  • 服用降壓藥或利尿劑者
  • 飯後過早睡覺、血壓尚未回穩者
  • 有腦部血流不穩問題者

哪些夜間症狀需警覺?

症狀可能原因
半夜醒來天旋地轉姿勢性低血壓,突然坐起改變血壓流向
想吐、冒冷汗血壓掉太低導致腸胃自律神經過度刺激
手腳冰冷到醒來末梢血液灌流不良
覺得喘不過氣腦部灌流下降,影響呼吸中樞調節

📌 若合併有高齡、心血管疾病史,建議評估是否需要夜間血壓監測(Ambulatory BP Monitor)。


改善方式:

  • 睡前1小時避免大量飲水,減少夜尿但維持水分平衡
  • 使用較高的枕頭,避免腦部血流壓力下降
  • 睡前可食用少量鹽水餅乾或堅果補鈉
  • 避免空腹入睡,血糖過低會放大低血壓反應

小提示

半夜突然頭暈嘔吐不是夢境,是身體的壓力警訊。尤其低血壓體質者更要注意夜間血壓變化,調整睡前飲食、姿勢與作息,才能好好一覺到天亮!


每天幾點血壓最低?掌握黃金時間保命

你知道嗎?血壓在一天中是會「自動變動」的,而且有一個時間點,是整天血壓最低、風險最高的黃金區間。如果你是低血壓體質的人,務必要留意!


血壓一天的變化曲線

🕒 根據《美國心臟協會(AHA)》資料,一般人的血壓變化大致如下:

時間段血壓趨勢
凌晨1~3點最低點,睡眠最深、自律神經完全放鬆
清晨4~6點開始微幅上升(Dawn Phenomenon)
上午6~9點急速上升,是中風心肌梗塞高峰期(高血壓者風險高)
下午3~6點穩定狀態
晚上8~10點較為平穩,準備入眠

📉 對於低血壓族群而言,凌晨至清晨這段時間血壓過低風險最高


為什麼凌晨容易出問題?

  • 深眠時副交感神經佔優勢,心跳與血壓同步下降
  • 若白天活動過度、水分補充不足,血壓更容易低落
  • 年長者或服用降壓藥者,夜間降壓幅度過大容易昏厥、跌倒、腦部缺氧

如何因應?

✅ 睡前補充少量水分,避免半夜低血容量
✅ 若曾有夜間昏倒病史,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改變用藥時間
✅ 起床前先坐於床邊活動5分鐘再站起
✅ 使用自動血壓監控裝置記錄夜間變化


小提示

血壓在凌晨最危險,清晨又會急速回升。低血壓與高血壓族群都要特別留意這段「黃金風險時段」,掌握生理節律才是保命之道!


血壓過低還能喝酒嗎?低血壓與酒精的危險交集

聚餐喝兩杯、睡前喝點紅酒助眠,是不少人的習慣。但如果你本身是低血壓體質,酒精很可能是壓垮血壓的最後一根稻草


酒精會如何影響血壓?

🍷 酒精會讓血管擴張,導致血壓短暫下降。根據《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酗酒研究所(NIAAA)》的說明:

  • 飲酒30~90分鐘內,收縮壓可下降5~10 mmHg
  • 空腹飲用或大量飲用者,降幅更劇烈
  • 女性或體重較輕者受影響更顯著

為什麼低血壓族群更危險?

情況解釋
酒後站起來就暈酒精擴張血管+姿勢性低血壓疊加效應
喝完酒手腳冰冷外周血液灌流不足,血壓掉得更快
酒後失溫血壓太低導致血液集中核心器官,手腳體溫下降

📌 再加上飲酒時常伴隨脫水、少吃東西,整體血壓更不穩。


建議低血壓者這樣做:

✅ 限量飲用(不超過1杯標準酒精量)
✅ 飲酒時務必搭配食物、避免空腹
✅ 酒後不立刻洗澡、不馬上站立
✅ 若曾有酒後昏倒史,應完全戒酒


小提示

酒精對低血壓者來說不是提神劑,而是「危險的放鬆劑」。別拿血壓開玩笑,喝酒前先評估體質與狀況,才不會讓聚會變驚險!

小悠說

以前我也一直以為低血壓只是「虛一點」「比較容易累」,但寫完這整篇,才發現原來低血壓的背後可能牽涉到這麼多器官問題——腦部、心臟、腎臟、內分泌、甚至神經系統!特別是有些人本來有高血壓家族史,卻變成低血壓,其實不一定是幸運,反而要更警覺。我最驚訝的是原來「餐後低血壓」、「姿勢性低血壓」那麼常見,而且跌倒、頭暈不是老了才會,是血壓早就在提醒你身體出了狀況。現在我也會幫我爸媽在飯後或早上起床量血壓,還會注意水分補充與食物選擇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個瞬間,低血壓就悄悄在影響生活與健康。比起追求血壓「低一點才健康」的迷思,我們更需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身體的平衡點!

分享更多的文章:

1. 年紀大血壓飆?3種生活調整逆轉「慢性升壓體質」

2. 高血壓門診該掛哪一科?3分鐘搞懂初診流程與檢查項目

3. 【最新對照表】血壓正常值是多少?各年齡層標準一次看懂+6種高低血壓警訊別忽略

4. 20歲就該開始顧血壓!心臟科建議「5大護心習慣」預防年輕中風

5.量血壓NG習慣TOP5!7成人不知道這樣量其實不準,難怪數值飄忽不定

參考網站清單

  1.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– Understanding Low Blood Pressure
    https://www.heart.org/en/health-topics/high-blood-pressure/the-facts-about-high-blood-pressure/understanding-low-blood-pressure
  2. Mayo Clinic – Low blood pressure (hypotension)
   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low-blood-pressure/symptoms-causes/syc-20355465
  3.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(NIH) –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
    https://www.ninds.nih.gov/health-information/disorders/autonomic-nervous-system-disorders
  4. Cleveland Clinic – Orthostatic Hypotension
    https://my.clevelandclinic.org/health/diseases/17746-orthostatic-hypotension
  5.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– What is low blood pressure?
    https://www.bhf.org.uk/informationsupport/risk-factors/high-blood-pressure/low-blood-pressure
  6. NHS UK – Low blood pressure (hypotension)
    https://www.nhs.uk/conditions/low-blood-pressure-hypotension/
  7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 – Cardiovascular Diseases
   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cardiovascular-diseases-(cvds)
  8.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– Postprandial Hypotension
    https://www.acc.org/latest-in-cardiology/articles/2021/09/14/12/42/approach-to-postprandial-hypotension

成分控小悠

一位熱愛健康成分的研究愛好者,為了守護家人的健康,開始翻找各國營養文獻與臨床研究,只想搞懂瓶子上的每個成分到底有沒有效。現在,決定把這些知識用最簡單的方式分享給你。

Related Posts

10個憂鬱症自救方法,專家教你日常緩解憂鬱的祕訣

10個憂鬱症自救方法,專家教你如何靠日常小動作調整心情,從運動、睡眠、維他命D到寫日記,每個方法都能一點一滴改善情緒,避免酒精與過度滑手機,才是讓憂鬱慢慢緩解的關鍵。

Continue reading
當家人得了憂鬱症?6個陪伴與支持的方法,守護家人的正確方式

當家人得了憂鬱症?6個陪伴與支持的方法,守護家人的正確方式從語言、飲食、咖啡因影響到社群媒體使用全面解析,帶你了解該怎麼避免錯誤安慰、如何用小步驟陪伴、哪些食物能幫助情緒穩定,以及家屬自救的重要觀念。

Continue reading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內容目錄

內容索引